量值溯源也称计量溯源性(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是指通过一条形成文件的、具有规定测量不确定度及不间断的校准链,使测量结果与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最新发布的《ISO 17511:2020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校准品 真实性控制物质和人体样品值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体外诊断试剂量值溯源的校准等级主要可以分为六类:
1.具有参考测量程序(Reference Measurement Procedure, RMP)和一级参考物质(Reference Materials, RM),为最理想的量值溯源模式,通常见于定义明确的小分子物质,如电解质类物质(钾、钠、钙离子等)、代谢类物质(葡萄糖、肌酐等)以及部分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2.具有一级 RMP,无一级 RM,包括酶学项目、部分凝血因子等;
3.具有经特定的一级校准品校准的 RMP,如糖化血红蛋白A1c。
4.有国际约定校准品的情况,适用于具有国际约定校准品的被测量,常见有WHO国际标准物质的项目,如肾素、癌胚抗原等;
5.具有国际一致化方案支持,可适用于存在有证参考物质或国际约定校准品,但由于缺乏互换性而导致不适用的情况,如蛋白激素类、部分肿瘤标志物等,具体可参照 ISO 21151的要求;
6.被测量只溯源到制造商内部人为规定的RM,即上述五种情况以外的待测物,如部分肿瘤标志物及大部分抗体类等。
前三种校准情形可通过一级参考测量程序(RMP)和(或)一个或多个有证参考物质(RM)的支持,测量结果可溯源至国际单位(SI),后三种无法通过参考测量程序(RMP)或有证参考物质(RM)支持,测量结果不可溯源至SI。
在这六种不同的校准等级中,无论溯源至SI、RMP或RM的任何情况,在体外诊断试剂制造商及终端用户的量值传递中都会存在校准品的参与。在不同的校准等级中存在不同的校准品,工作校准品的功能通常是使用多个浓度(多为6~10个)的校准品建立校准体系主曲线,用于检测试剂的曲线拟合以及样本结果定量计算,产品校准品的功能通常是使用若干个(2~6个)校准品对已经在制造商内部建立的主曲线进行调整优化,降低或消除测试系统由于不同时间、地点以及测试环境带来的干扰或影响。通常这种校准计算方式比较常见,不过也有企业不直接建立内置主曲线,直接在终端客户测试阶段采用产品校准品来绘制校准曲线进行浓度计算。
在产品的量值溯源过程中,IVD制造商选定的参考测量程序经过上一级的参考物质的校准,将量值及其不确定度传递至工作校准品或主校准品,然后再通过制造商常规测量程序,为终端用户校准品或产品校准品赋值,最后通过校准终端用户用仪器,将量值传递至样本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