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科普】——缝合针 每天认识一种医疗器械(第35篇)
缝合针是外科手术中用于缝合人体或动物组织的医疗器械,由针体和针眼(或针尾)组成,通常与缝合线配合使用。其设计需满足穿透力强、操作灵活、减少组织损伤等要求,材质以不锈钢为主,部分特殊场景可能使用钛合金或可吸收材料。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分类编码为02-07-01.1,管理类别为II类。
产品描述:通常外形呈直形或弧形,针尖有圆、三角、铲形状,针尾带孔。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预期用途:用于缝合组织、皮肤。
品名举例:缝合针
管理类别:Ⅱ
免临床评价:02-07-01 医用缝合针 通常外形呈直形或弧形,针尖有圆、三角、铲形状,针尾带孔。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用于缝合组织、皮肤。产品性能指标采用下列参考标准中的适用部分,如:YY/T 0043医用缝合针。
02子目录下Ⅱ类无源产品均免于进行临床评价。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产品具有等同性,产品组成材料成熟。新型作用机理、药械组合产品除外;新型结构设计不产生新风险或风险程度降低的,可免于进行临床评价。
材料特性:
不锈钢:最常见,耐腐蚀、强度高,适用于大多数手术。
钛合金:更轻、生物相容性更好,常用于精细手术或对金属过敏的患者。
可吸收材料:如聚乙醇酸,用于需要免拆线的情况(如皮下缝合)。
结构分类:
针体形状:分为直针、弯针(1/2弧、3/8弧等)、半弯针,弯针更适用于深部组织操作。
针眼设计:传统针眼需穿线,现多采用无损伤针(针线一体),减少组织牵拉。
尖端类型:圆针(钝头,用于脆弱组织)、三角针(锐利,穿透力强)、铲形针(眼科专用)等。
按手术场景分类:
普通外科:常用弯针,适用于皮肤、肌肉等中厚组织缝合。
心血管手术:超细针(如7-0至10-0规格),配合显微技术使用。
整形外科:小规格圆针,减少瘢痕形成。
腹腔镜手术:长柄弯针,适配器械操作。
特殊功能需求:
带倒刺针:用于无需打结的连续缝合(如筋膜闭合)。
抗菌涂层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匹配组织类型:
皮肤、肌腱等坚韧组织选择三角针;内脏、血管等柔软组织优先用圆针。
操作规范:
持针器应夹持针体后1/3处,避免弯折或损坏针尖。
进出针角度需垂直组织表面,减少撕裂风险。
术后处理:
一次性缝合针严禁重复使用;可重复针需严格消毒(高压蒸汽或环氧乙烷)。
使用后按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防止职业暴露风险。
现代缝合针正向微创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可降解针线系统:缝合后针体逐步吸收,减少异物残留。
磁控缝合针:通过外部磁场引导实现深部精准缝合(实验阶段)。
合理选择缝合针可提升手术效率、降低并发症,需结合组织特性、手术类型及医生习惯综合判断。
1.申报产品认证基本知识与法规,标准,流程咨询与培训。
2.申报产品准入国产品标准梳理与检测机构评估,筛选服务。
3.申报产品准入认证产品技术文档撰写辅导、产品测试、认证全套方案服务。
4.申报产品准入国注册代理人服务。
5.申报产品风险分析、临床评价、灭菌、软件周期、可用性等专案文档撰写辅导服务。
6.申报产品药监局,审批机构,监管机构,认证机构申报与审评沟通服务。
7.申报产品企业出海研学活动服务。
8.申报产品国际准入认证定制外包服务。
9.申报产品市场资源对接服务。